💥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貼文添加話題: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定(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灌水;
得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份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種諷刺的轉變:各機構現在正在部署人工智能系統來保護學生免受……好吧,人工智能本身的影響。
隨着聊天機器人技術在學習環境中的普及,新的行業應運而生。軟件供應商正在推銷監控解決方案,跟蹤學生與這些人工智能工具的互動,掃描對話中的紅旗——心理困擾的跡象、潛在自殘或令人擔憂的行爲模式。
邏輯是什麼?如果孩子們在與機器聊天,那麼就應該有人在關注這些聊天。這些監控系統承諾能夠提前幹預,在學生的交流暗示潛在問題時提醒工作人員。
但這產生了一個奇特的反饋循環。我們引入人工智能助手來增強學習,然後再增加更多人工智能來監控學生如何使用第一個人工智能。這是技術在"解決"部分由技術創造的問題。
真正的問題不是這些工具是否有效,而是持續監測是否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體驗。當每一次對話都被分析時,這是否有幫助,還是只是增加了另一層數字焦慮?教室正成爲對我們應該讓AI爲我們做什麼或對我們做什麼的競爭願景的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