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廣場活動:#发帖赢代币TRUST 💥
在 Gate 廣場發布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的原創內容,即有機會瓜分 13,333 枚 TRUST 獎勵!
📅 活動時間:2025年11月6日 – 11月16日 24:00(UTC+8)
📌 相關詳情:
CandyDrop 👉 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7990
📌 參與方式:
1️⃣ 在 Gate 廣場發布原創內容,主題需與 TRUST 或 CandyDrop 活動相關;
2️⃣ 內容不少於 80 字;
3️⃣ 貼文添加話題: #发帖赢代币TRUST
4️⃣ 附上任意 CandyDrop 活動參與截圖。
🏆 獎勵設定(總獎池:13,333 TRUST)
🥇 一等獎(1名):3,833 TRUST / 人
🥈 二等獎(3名):1,500 TRUST / 人
🥉 三等獎(10名):500 TRUST / 人
📄 注意事項:
內容必須原創,禁止抄襲或灌水;
得獎者需完成 Gate 廣場身份認證;
活動最終解釋權歸 Gate 所有。
貝萊德的代幣化:一場68萬億的陽謀
來源:The Token Dispatch
作者:Thejaswini M
原標題:Decentralisation, But Make It BlackRock
編譯及整理:BitpushNews
每一場革命中都有這樣一個時刻:你意識到反叛者已經贏了。
不是因爲他們推翻了舊體系,而是因爲他們自己成爲了新體系。
看着Larry Fink以堪比2017年ICO創始人的熱情談論代幣化,感覺真是怪異。正是這位老兄曾在2017年稱比特幣爲"洗錢指數"。
如今,他卻在CNBC上表示,加密貨幣在多元化投資組合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並且"所有金融資產都將被代幣化。"
是什麼改變了?
我不認爲芬克是經歷了什麼"大馬士革時刻",突然頓悟了中本聰的白皮書。
我認爲他意識到了一些更實際的東西:如果無法打敗他們,那就收編他們。
而如果要收編,就要做得如此徹底,以至於十年後,人們將不記得曾經有過另一種選擇。
這就是貝萊德代幣化計劃的真正核心。從反烏托邦的角度看,這很"高明"。
好了,讓我來拆解一下,因爲貝萊德非常擅長把這件事說得復雜又充滿遠見,而實際上它相當直白。
貝萊德管理着13.5萬億美元的資產。他們已經識別出,到2040年,全球需要約6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新的電網、數據中心、橋梁、港口,以及所有那些無聊但至關重要的、維持現代生活運轉的東西。政府沒錢了。銀行也受限。那麼,錢該從哪裏來呢?
普通人的儲蓄,你的錢,我的錢。那25萬億美元躺在美國銀行帳戶和貨幣市場基金裏,幾乎賺不到任何利息。
問題在於,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儲蓄鎖定在非流動性的基礎設施項目裏30年。你需要動用你的錢。可能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但你需要知道在需要時你能拿到它。這正是你的錢一開始存在銀行帳戶裏的原因。
貝萊德的解決方案?代幣化。他們打算把這些基礎設施資產放到區塊鏈上,將它們分割成微小的碎片,並讓它們可以24/7交易。突然間,那個30年期的橋梁項目看起來不那麼嚇人了,因爲,嘿,你隨時可以賣掉你的代幣。它變得流動了。
但是……真的如此嗎?
這就是我哲學思考的一面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流動性到底是什麼?
如果我擁有一棟房子,那是非流動性的。我不能立刻把它變成現金。但是,如果我擁有一個持有房子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份額,那就是流動的,我可以立刻賣掉這些份額。房子本身沒有變。它們還是房子。但不知何故,代表它們的金融工具變得流動了。
代幣化做的是一樣的事情,只是程度更深。貝萊德想拿一個數據中心(非流動性),然後創建代表該數據中心所有權的可交易代幣(流動性)。你可以24/7在區塊鏈上交易這些代幣。問題解決了,對嗎?
不盡然。因爲資產本身仍然是非流動性的。
那個數據中心仍然需要20年才能產生回報。那座橋仍然需要30年才能收回成本。代幣化所做的是將這種非流動性分散給許多人,每個人因爲可以賣給下一個人而認爲自己擁有流動性。
這本身並非壞事,金融市場一直都在這樣做。但讓我們誠實地面對正在發生的事。貝萊德並沒有解決流動性問題。他們解決的是認知問題。他們讓非流動性資產感覺起來是流動的,這實際上比讓它們真正流動更厲害,因爲這意味着人們會自願把錢投入這些投資中。
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去中心化的中心化"。
貝萊德對此甚至毫不掩飾。他們明確地在構建專有的代幣化基礎設施。不是使用以太坊(太去中心化,無法控制)。不是使用公共區塊鏈來處理重要部分(盡管在方便時會使用它們,例如利用其BUIDL基金來接入DeFi流動性)。他們正在與高盛和紐約梅隆銀行一起加入私有的、需要許可的區塊鏈。
讓我再重復一遍:私有。需要許可的。區塊鏈。
你知道那是什麼嗎?那是一個數據庫。一個非常花哨、昂貴、帶有加密籤名的數據庫,但它仍然是一個由貝萊德控制的數據庫。
我甚至對此並不生氣。我反而有點佩服。這需要真正的膽識,去審視一項旨在消滅你的技術,然後想出如何利用它來讓自己變得更加不可或缺。這就像唱片業當年發明了Napster一樣。
讓我們梳理一下貝萊德正在構建的東西,因爲其範圍確實令人驚嘆:
所以……這其中有哪一點是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很好。技術是去中心化的,而權力是完全中心化的。
這裏有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細節:Vanguard——其高管曾公開表示比特幣"沒有內在經濟價值"——現在是MicroStrategy的最大股東,而這家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持有比特幣。
怎麼做到的?通過指數基金。Vanguard被要求購買指數中包含的任何東西,即使他們認爲這是個壞主意。
現在,想象一下貝萊德成功地代幣化了一切。代幣化的ETF被加入指數。約佔美國股票市場40%的指數基金,被迫購買它們。數萬億美元的被動資本將自動流入貝萊德的生態系統,無論這合不合理。
這才是真正的天才之處。貝萊德並不是試圖說服所有人代幣化是好的。他們試圖讓它變得不可避免。一旦它進入指數,資金就會自動流入。
68萬億美元的戲法
回到那個基礎設施資金缺口——68萬億美元。一個巨大的數字。錢從哪裏來?
貝萊德的推銷辭本質上是:“我們將把這些基礎設施資產代幣化,通過碎片化所有權讓普通投資者能夠接觸它們,使以前專屬於少數人的投資民主化。”
這聽起來很棒。但請注意發生了什麼:你的流動性儲蓄(在銀行帳戶裏,需要時可用)現在資助了一個非流動性的基礎設施項目(鎖定數十年)。代幣化通過創造流動性的假象,讓你安心地這樣做。
你的資本現在變得非流動性了。你只是感覺不到,因爲你可以交易你的代幣。
再次強調,這不一定就是邪惡的。基礎設施需要資金。你的儲蓄需要收益。但我們不要假裝這純粹是爲了創新。這是在尋找一種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將零售儲蓄從安全、流動的工具轉移到有風險、非流動的工具中。代幣化只是讓這一點變得可接受的"心理包裝"。
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思考這個問題直至深夜,以下是不斷在我腦海中出現的:
貝萊德有一個問題:巨大的基礎設施資金缺口,而唯一現實的資本來源是零售儲蓄,但人們不願意鎖定他們的錢30年。
他們有一個解決方案:代幣化創造了流動性的假象,讓人們更安心地將儲蓄投入非流動性資產。
他們有一個機會:通過構建專有基礎設施,他們可以控制整個生態系統——發行、合規、托管、分銷、定價——同時使用"民主化"的語言,讓它聽起來像是在幫你忙。
但這可能真的會成功。不是因爲這是最好的解決方案,而是因爲貝萊德如此龐大,以至於他們可以使其成爲唯一的解決方案。一旦代幣化產品進入主要指數,資本就會自動流入。一旦資本流入,生態系統就被建立起來。一旦生態系統存在,替代方案就顯得過時了。
我並不是說代幣化本身是壞的。我甚至不確定它是不是。金融創新通常會創造贏家和輸家,而輸家通常是那些直到爲時已晚才明白發生了什麼的人。
然而,讓我困擾的是這裏使用的語言:“民主化”;“完成400年前開始的工作”;“將金融帶給人民”。
貝萊德並不是把金融帶給人民。
他們是在把人民的錢帶給需要資金的基礎設施項目。
這不是一回事。
對我來說,真正的民主化是關於自主權。這是被邀請到桌邊和真正在桌邊擁有發言權之間的區別。
當你的退休儲蓄因爲代幣化基礎設施存在於一個你從未選擇過的指數中而自動流入時,那不是參與。那只是一個更復雜的、被告知該如何處理你的錢的方式。
民主需要說"不"的能力。而貝萊德的系統建立在假設你不會說"不"的基礎上。
也許這沒問題。也許我們確實需要一種更有效的方式來爲基礎設施融資。也許代幣化是真正的創新。也許我只是因爲目睹了金融創新持續地讓創新者比參與者受益更多而變得憤世嫉俗。
但是,當世界上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告訴我,他們將使用他們掌控每一層的、中心化的、專有的技術來"民主化"金融時……哥們兒,我不知道,在我聽來這不像是民主。
它聽起來像別的東西。某種令人印象深刻、可能不可避免、甚至可能是必要的東西。
但不是民主。
以上就是關於「貝萊德風格」的代幣化的一切。
請審視一切,尤其是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