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當外國人開始玩中文Meme:一個波蘭交易員眼中的東西方加密文化碰撞

這兩周幣圈最熱鬧的事,大概就是那個讓人又笑又瘋的中文代幣ticker了。

說實話,作為混跡幣圈多年的觀察者,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一個中文ticker能掀起這麼大的波瀾。从某位大佬的隨口一提,到後來引發的連鎖反應——其他交易所CEO下場討論、兩大公鏈的中文ticker熱潮、項目方公開所謂的上幣條款引發撕逼大戰……整個過程就像看一部荒謬喜劇。

但這背後藏著的東西,遠比表面上的熱鬧要深得多。

老外懵了:看不懂的中文幣怎麼就漲瘋了?

我認識一位波蘭交易員Barry,他是WOK Labs的聯合發起人,運營著一個幾百人的歐洲交易社群。前段時間聊天時,他跟我說了件特有意思的事。

"第一次看到那個中文ticker市值破2000萬美金時我就傻眼了,"Barry回憶道,“等它衝到6000萬、甚至破億的時候,我們群裡已經炸鍋了。一堆人瘋狂往BSC鏈充錢,但壓根不知道自己在買什麼。”

這可不是個例。鏈上數據顯示,10月8日那天BSC的交易量飆到了60.5億美元——這個數字已經接近2021年那波機制幣狂潮的巔峰了。更誇張的是,當天有超過10萬個新地址參與交易,其中將近70%的人居然都賺到錢了。活躍地址數比上個月同期直接多了快100萬個。

有意思的是,很多歐美玩家都是看著價格飛了才匆忙入場的。等進去之後才開始"查中文",恍然大悟原來是這個意思。

Barry說得很直白:“以前我們玩的meme幣都是美式網路文化那一套,自嘲、反叛、黑色幽默。突然冒出來這麼一堆中文幣,大家完全找不到北。”

好在Barry早年跟中國團隊合作創建WOK Labs時,提前理解了中文社群的玩法——人情網路、情感共鳴這些因素。他開始在自己的歐洲社群裡科普中文敘事,幫那些老外理解這波行情背後的文化邏輯。

兩種完全不同的玩法

深入聊下來發現,東西方社群玩meme幣的方式壓根就是兩條路。

歐洲那邊更喜歡"陰謀類"項目,基本都在以太坊生態玩,靠知名KOL或團隊控盤拉升。這種社群建立得慢,但問題是大戶拿著底部籌碼,拋壓風險巨大。所以你會發現歐洲很難做出長期項目。

中文社群就不一樣了。他們更注重講故事、造情緒,在微信群裡聚攏共鳴,理論上這種"相對公平"的情緒化推動更容易形成長久社群。

尤其這輪周期,對中文玩家來說簡直太容易了——只要買你覺得會火的IP或者意見領袖發言的那個幣,就有機會"印錢"。我見過一個散戶,7天內換倉了65個BSC上的中文meme幣,先拿100-300美金廣撒網,然後往勢頭好的加倉,一周淨賺8.7萬美金。

這種高頻"撒網式"打法,就是中文社群散戶快速投機的典型風格。而歐美玩家現在也學聰明了,不再碰50萬美金以下的小盤子,直接從500萬美金起步找確定性機會。

Barry這樣能連接中西方的Agency現在越來越吃香了,幫亞洲項目贏得西方信任,也幫歐洲團隊打入亞洲市場。

從狗狗幣到中文幣:Meme文化的演變

往大了說,這波中文meme幣的爆發,其實代表著加密文化的一次重要轉向。

回顧一下,西方meme幣的鼻祖是2013年誕生的Doge,純粹是對比特幣嚴肅氣質的幽默嘲諷。後來因為馬斯克等名人效應,2021年5月市值沖到過888億美金。

再看Pepe幣,4chan社群孕育出來的文化產物,2023年初上線後迅速市值破10億。這個項目完全沒有預售、沒有團隊分配、沒有路線圖,團隊直接聲明"毫無內在價值,僅供娛樂"。

這種價值觀主導了後來大量Solana上的meme幣——Fartcoin、Uselesscoin這類虛無主義的,或者Neet這種體現西方網路反叛精神的。它們用圖像梗和黑色幽默捕獲投資者想像力,長時間統治了注意力經濟。

但中文meme幣走的完全是另一條路——它們植根於共鳴和身份投射。比如那些以底層打工人自嘲的代幣,"修仙"系列映射逃離現實的夢幻想象,還有直接承載一夜暴富夢想的ticker……這些幣的共同特點是都跟"官方"沾上關係。

這就是思維體系的差異。華人覺得這叫"把路走寬了",而大部分歐美玩家覺得,這類名字意味著上限被"體系"控制,能不能漲全看官方願不願意拉盤。

但事實證明,當一個ticker被足夠多人理解並綁定在體系裡後,官方某種程度上"不得不拉盤"——因為被拿出來嘲諷的時候,不拉就是打自己臉。這可能是很多洗盤後還能拿得住的人的真實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這輪熱潮不完全是散戶自發催生的。从某位大佬的玩笑回覆,到一連串官方互動,再到某頭部交易所推出的MemeRush平台——這是一套精心設計的運營節奏。分步驟、分階段放利好,將高市值meme幣的出圈、中期流動性、後期延續性都維持住了。

原本無序的meme幣發行被納入了官方體系,使狂歡更具組織性。市場注意力長時間聚焦在BSC鏈上,狂熱從單一項目擴散到整個生態,進一步推動了"下一單也許能成為千萬富翁"的Degen心理。

這種"上行階梯式"的預期,解釋了為什麼在行情剛開始時,多個熱門項目同時出現卻沒有明顯的流動性虹吸效應。這是官方和社群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創造出了階梯式財富效應。

相比之下,西方meme幣更多是碰運氣式的社群狂歡或陰謀團推動。而這次BSC生態在創始人、平台、社群的多重作用下,把狂歡轉化成了一場明明白白的"造富運動"。

交易所的撕逼大戰與"中美和解"

這波風潮還引發了交易平台之間的公關大戰。

10月11日,某去中心化平台負責人發推號召抵制上幣費用2%-9%的中心化交易所。三天後,某合規平台投資的預測市場項目創始人CJ爆料說,要想在某頭部交易所上線,項目方需要質押200萬原生幣並支付高昂費用——包括總代幣8%的空投和行銷分配,還要繳納25萬美金保證金。

他對比了兩家交易所的差別,認為某合規平台更看重項目本身價值,而某頭部交易所更像"上市收費"。這話一出,某頭部交易所迅速發文否認,稱指控"完全不真實且具有誹謗性",強調"從不收取上幣費用",還威脅要採取法律行動。

但很快態度就軟化了,發布了更克制的聲明,承認最初回應過激,但重申不收上市費用。

有意思的是,某合規平台的Base鏈負責人Jesse公開表示"讓項目上線應該是0費用"。但就在這時輿論開始反轉——某合規平台突然宣布將某頭部交易所的原生幣納入支持清單,這是歷史上首次支持直接競爭對手主網的代幣。

某頭部交易所創始人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歡迎,还鼓勵對方上架更多BSC項目。爆料的CJ也開始主動示好,Jesse的態度更是180度大轉彎——他發了個Base App演示視頻,裡面居然用中文ticker作示例,還用中文調侃"在Base App開啟XX人生模式",在大佬推特下回覆"XX人生+Base人生=最強組合"。

這一系列操作被解讀為中美加密陣營的一次破冰,順帶還給Base鏈拉出了只久違的金狗。

可以說,當亞洲市場帶來的交易量和關注度達到一定規模時,西方交易所不得不主動靠近中文社群。交易平台競爭也與文化敘事交織在了一起。

語言即機遇

歐美主流媒體對這件事給予了高度關注。許多西方散戶在群裡感慨"幣價漲了我們都看不懂",大多數人直到價格起飛後才匆忙補票。即使是像Barry這樣與中文體系有深度交流的人,預見一個有內部文化含義的meme幣時也常會遇到"只知其意不知其義"的問題。

對海外投資者而言,中文元素一度成為入場新障礙。我在歐美社群看到有人專門開發了中譯英的土狗工具,還有老外專門拍視頻教怎麼學中文買meme幣。

這輪浪潮強調了一個觀念——語言即機遇。對幣圈來說,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情感信息本身就是一層價值資源。這是"第一次讓歐美投資者需要理解中文文化才能參與盛宴"。

Barry的看法倒是挺冷靜:“我覺得中文Meme這波行情已經臨近結束了。持續時間越長,給交易者帶來的PTSD也會越嚴重。你看這些幣已經開始往小市值且更快的板塊輪動演化了。”

但他同時也說:“英文和中文已經是meme市場裡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了,而且這種情況不會很快改變。中國市場更大,也更容易受情緒驅動。歐洲市場往往更滯後。我認為英文ticker可能會回歸,但會變得更加與亞洲文化融合——因為這輪中文meme帶來的靈感,它們會變得更加中國化,帶有中式幽默、象徵意義和美學。”

未來想要捕捉下一波meme幣機會,僅靠運氣已經不夠了,還需要深入解讀不同地域社群的語言與文化。AI當前可能幫助跨語傳播,比如自動生成梗圖、翻譯社交動態等,但AI畢竟難以取代對文化語境的深層理解。

我們也許會看到一個更加多極化的加密世界。Base、Solana等鏈上越來越多出現中文ticker的"金狗",東西方社群之間既有融合互鑑的新趨勢,也可能出現各自為政的分區生態。而這些文化差異的夾縫中,也許就藏著新的機會。

ETH1.89%
DOGE7.5%
BTC-0.13%
PEPE7.2%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5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zkNoobvip
· 3小時前
web3 笑死 咱先潤爲敬
查看原文回復0
degenonymousvip
· 3小時前
外國人看傻了,真是令人震驚
查看原文回復0
幻想破灭预言家vip
· 3小時前
笑死 老外看不懂中文照樣炒幣
查看原文回復0
MetaEggplantvip
· 3小時前
裝什麼懂哦 最後還不是割韭菜
查看原文回復0
UncommonNPCvip
· 3小時前
別說老外 我自己都快懵了
查看原文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