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BTC)于2009年问世,是加密货币领域的开创者,凭借去中心化和稀缺性被誉为“数字黄金”。其价格从几美分一路飙升至数万美元。以太坊(ETH)于2015年上线,定位为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平台,推动更丰富的链上应用实现。
比特币总量上限为2100万枚,区块奖励大约每四年减半,强化其稀缺属性。以太坊最初未设定上限,2021年通过EIP-1559引入部分交易手续费销毁机制,2022年“合并”转向权益证明(PoS)后,ETH发行已趋近通缩。
比特币采用工作量证明(PoW)共识,矿工通过解算复杂数学题验证交易,保障极高安全性,但能耗较大。以太坊自2022年9月起切换至PoS,能耗下降99%以上,ETH持有者可通过质押获得被动收益。
比特币平均每10分钟产生一个新区块,而以太坊每12至15秒生成一个新区块。因此,以太坊拥有更高交易吞吐量,但两大网络在高峰期均可能出现拥堵和手续费上涨。
比特币已成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青睐的价值储备工具,众多企业和养老金已将BTC纳入资产配置。各类投资产品也为投资者提供无需直接管理私钥的敞口方式。
以太坊聚集了丰富的去中心化金融(DeFi)、非同质化代币(NFT)和区块链游戏应用,庞大的开发者生态持续创新,不断拓展新场景并优化现有用例。为应对扩容需求,Layer-2解决方案不断涌现。
截至2025年10月,比特币价格约为128,000美元,以太坊约为3,200美元。两者自诞生以来均实现显著增长,比特币的市场周期更成为投资界传奇。
两大网络链上数据表现活跃。比特币每日活跃地址约130万,以太坊每日交易量超过150万笔,主要受DeFi和NFT推动。
与传统资产相比,比特币和以太坊波动性依然较高,但整体波动已逐步下降。截至2025年10月,比特币30日实现波动率约1.6%,以太坊约为2.2%。
监管不确定性仍是主要风险,全球各地区对加密货币监管的讨论持续。以太坊生态的智能合约漏洞也带来技术风险,历史上DeFi安全事件屡有发生。
比特币发展聚焦提升隐私保护、完善闪电网络以实现更快小额支付,并探索有限的跨链功能。以太坊则致力于推进分片技术以提升扩展性,持续壮大其去中心化应用生态。
比特币和以太坊在加密领域各自具备独特价值。比特币持续巩固数字价值储备地位,而以太坊则引领可编程金融和去中心化应用。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及各类资产特性作出选择。随着加密市场不断成熟,两大网络有望在未来金融与科技领域扮演举足轻重角色。
比特币主要用于数字转账,而以太坊可实现智能合约与去中心化应用。比特币是数字黄金,以太坊是区块链基础平台。
BTC预计将持续挖矿至2140年左右,届时2100万枚将全部产出。挖矿奖励每4年减半,之后主要依赖交易手续费。
以太坊由Vitalik Buterin发行,并于2015年正式上线。它扩展了比特币的功能,支持智能合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