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無擔保消費信貸市場用戶常被形容為現代金融界的「待宰羔羊」——行動緩慢、警覺性低且金融素養不足。
隨著無擔保消費信貸逐步走向穩定幣軌道,信貸運作機制正快速轉型,為新進參與者創造嶄新發展機會。
在美國,無擔保借貸的主流形式為信用卡——這類產品被廣泛使用,具高度流動性且可即時取得信用額度,消費者無須抵押即可借款。美國信用卡循環信用餘額不斷攀升,目前約達1兆2,100億美元。
信用卡貸款領域上一次重大的革新是在1990年代,Capital One引進了風險定價機制,徹底顛覆消費信貸市場。此後,雖然新型銀行及金融科技公司蓬勃發展,信用卡產業的基本架構卻幾乎未曾改變。
如今,穩定幣及鏈上信貸協議建立了新基礎:可編程貨幣、透明市場與即時融資。這些創新有望顛覆既有模式,重塑數位化、無國界經濟下信貸的發放、融資與還款方式。
此模式帶來即時流動性、透明融資與自動還款,不僅降低交易對手風險,也大幅減少現有消費信貸領域的繁複人工流程。
長期以來,消費信貸市場主要仰賴存款與證券化來擴大放貸規模。銀行及信用卡發行方會將大量應收帳款打包成資產擔保證券(ABS),賣給機構投資人。這種結構雖然帶來充足流動性,卻同時增加了複雜性與不透明性。
「先享後付」貸款機構(如Affirm與Afterpay)展示了承銷方式的升級:不再統一核發信用額度,而是在每筆交易發生時逐案審核貸款,分別評估1萬美元沙發與200美元球鞋的風險。
可編程性讓資金配置更有效率,提供消費者更優利率,構築開放、透明、可即時審計的全球無擔保消費信貸市場。

鏈上時代重塑無擔保借貸,不只是將信貸產品搬上區塊鏈,更需從零建構全新信貸基礎設施。除了發行方及處理方,傳統借貸生態還仰賴複雜的中介網絡:
穩定幣信用卡已實現法定貨幣與鏈上消費的無縫連結。借貸合約與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則重新定義儲蓄及收益。無擔保信貸上鏈,讓消費者能輕鬆借款、投資人透明出資,所有流程皆由開放金融基礎設施驅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