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原文標題《一文讀懂 IP 資本市場:City Protocol 與 Mocaverse 的「IP 微策略」如何讓 IP 進入現金流時代?》
如果說 2021 年 Web3 的重點是「創新」,2022 年是「投機」,2023 年是「調整」,那麼 2025 年必然屬於「資產化」。不論是現實世界資產(RWA)鏈上化,或藍籌 NFT 的再金融化,市場經過一輪循環洗禮後,再次回歸最核心的命題——如何在鏈上創造可持續收益。
正值此關鍵時刻,Animoca Brands 生態系統中的 Mocaverse 與 City Protocol 聯手推出結構創新專案:$MOCASTR(Moca Strategy Token)。
這是一款以 Mocaverse 高價值 IP 資產為主體,藉由鏈上代幣化策略(Tokenised Strategy)推動收益循環的機制型代幣。它不僅是單純的「幣」,更是一個能主動運作、持續升值的數位資產策略引擎。
City Protocol 為此實驗下了一個極具企圖心的定義:「讓文化 IP 融入可編程金融物理循環」。以投資視角而言,這是 NFT 市場的一次結構創新嘗試。
City Protocol 的 IP 策略模組是針對 IP 生態打造的鏈上代幣化策略架構(Tokenised Strategy Module)。其核心邏輯十分明確:透過代幣經濟驅動社群資金流入財庫,再以鏈上策略長期支持 IP 價值。換言之,它並非「被動資產池」,而是代幣化的 IP 策略執行階層。
MOCASTR 為此模組首發代幣,也是所有動能循環運作的起點。
MOCASTR 設計分為三大環節:手續費投入、財庫策略執行、利潤複投。
每一筆交易產生 2.5% 手續費,其中 80% 會自動投入財庫。財庫會主動透過鏈上資料介面監控 Mocaverse NFT 市場動態,包括最低價、成交深度及波動區間。當系統偵測到低估區間,IP Strategy 便執行 NFT 買回;隨後,這些資產會以約 1.2 倍最低價溢價再度掛售。
完成一次「低買高賣」循環後,所得利潤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用於買回並註銷 $MOCASTR 代幣,形成通縮效應;另一部分留在財庫,擴大操作空間,推動下一輪循環。
整體系統形成自驅閉環:手續費投入→ NFT 買回 → 溢價出售 → 利潤回流 → 代幣註銷 → 財庫擴張。這套邏輯類似自動化做市商(AMM,自動化做市商),但標的從交易對轉為 NFT 與代幣的價值轉換。

其最大創新在於:用戶無需直接參與 NFT 交易,只要持有 $MOCASTR 就能共享 Mocaverse 生態系統總體收益。NFT 從靜態收藏提升為可產生收益的資產,代幣則成為價值分享的載體。
這一架構與 MicroStrategy 的「持幣動能循環」極為近似,但 MOCASTR 打造的不是公司層級財務循環,而是代幣層集體財庫模型。它使「IP 市值管理」不再只是單一品牌行動,而是可共享、可參與、可代幣化的鏈上邏輯。
MOCASTR 的動能循環是由四層循環構成:
此循環本質即是以市場波動反向驅動 IP 增值。財庫為能量儲備;代幣為傳動軸心;IP 是成長核心;市場則是回饋機制。四者緊密結合,形成透明且自驅的成長系統。
過去 NFT 市場,IP 價值多停留在「藏品時代」——持有、觀賞、社交;
在 MOCASTR 模型下,IP 進入「財庫時代」——被管理、被運用、被複利化。
$MOCASTR 於 10 月 29 日正式上線 Solana 主網。因採用買回策略及高速執行架構,專案短期內展現超預期市場表現。48 小時內,財庫完成 40 枚 Mocaverse NFT 買回,推升 Mocaverse 系列最低價約 15%。

首輪策略週期年化收益率約 20%,為代幣價值注入直接現金流。Raydium 與 Jupiter 流動性池當日獲得超過 30 萬美元初始深度,專案市值數小時內達 200 至 300 萬美元區間。
Mocaverse 是 Animoca Brands 的旗艦身份與文化生態系統,自 2023 年起整合逾 540 個專案、7 億個鏈上錢包。8,888 枚 Moca NFT 組成 Dreamers、Builders、Angels、Connectors 四大原型社群,兼具文化象徵、治理、聲譽及積分體系。
這些 NFT 彰顯 Animoca 生態系統在社交、遊戲與身份層長期佈局,為 MOCASTR 提供穩固的資產及社群基礎。
City Protocol 2024 年獲 Jump Crypto、Dragonfly、CMT Digital 等機構投資後,專注鏈上 IP 金融化領域,提出 DAT 架構(數位資產金庫)以支撐可持續資產成長。財庫系統使 Mocaverse 生態系統能量轉化為直接資金流與市場動能。
這象徵 Mocaverse 與 City Protocol 首次正式合作,共同將文化與金融、敘事與執行、IP 與資本深度融合於智能合約中。
雙方分工明確:Mocaverse 負責資產本體及文化護城河,City Protocol 則負責演算法引擎與資金管理基礎。MOCASTR 成為二者交匯橋樑,也是未來鏈上 IP 金融化範本。
這一組合展現全新生態架構:
IP 策略不再抽象化,而是可交易、可治理的代幣型態。
更值得一提的是,Animoca 創辦人 Yat Siu 專案啟動後親自購買由 City Protocol 財庫買回再售的 Mocaverse NFT。市場普遍認為這不僅是象徵性動作,更是機制驗證訊號:IP 方與 DeFi 協議的共識,正在開創新型「流動性合約」。

NFT 市場已步入漫長「後熱度期」。藍籌 IP 價格波動趨緩、資金流入疲弱,DeFi 融入嘗試屢屢受挫。整體生態最大瓶頸不在敘事缺乏,而在於結構性動能不足。
MOCASTR 10 月底上線後,即刻成為鏈上矚目焦點。48 小時內財庫連續執行操作,Mocaverse NFT 最低價及成交深度明顯提升。同期,Animoca 創辦人 Yat Siu 的社群參與為動能循環注入強大信任。
更重要的是,不僅帶來數值成長,也引發市場情緒集中回流。
大量加密 KOL、NFT 投資人及鏈上研究者於社群媒體討論 MOCASTR 機制——如何令 NFT 擁有「可複利財務邏輯」,如何使文化資產首次與 DeFi 成長模型產生共振。
此現象如同觸發器,使沉寂已久 NFT 投資圈重新聚焦:由表層藝術與交易轉向關注 IP 收益結構與內生金融循環。
City Protocol 的 IP 策略模組恰好提供此動能——不再只是金融操作,而是可持續的成長結構。
IP 專案無需倚賴一次性發行收入,可藉由策略財庫獲得長期支持;
持幣者不僅是投機者,更成為 IP 成長參與者與受益者。
此結構長期潛力包括:
● IP 價值具備品牌與文化上限;
● 財庫賦予現金流與市場支援;
● 代幣連結用戶與機制,社群成為成長泉源;
● 系統形成「文化×資本」持續共生。
MOCASTR 的成功,意味 NFT 市場首度擁有「策略型成長引擎」,不再僅是「情緒型投機場」。

City Protocol 已表明,此次合作僅為「系列策略」起點。官方目前仍專注於 IP 策略完善。未來重點將聚焦於優化策略財庫執行參數、提升跨 IP 協作能力及擴展鏈上治理參與。
可以確定的是,MOCASTR 已驗證:
不論 IP 策略模組未來延伸至何類資產,其「代幣化策略財庫」模式,已成為 NFT 市場繼 GameFi 與 RWA 後最有潛力的新敘事。
MOCASTR 的誕生,或許代表 NFT 經濟模型邁向重要拐點。
過去兩年,NFT 市場價值爭議聚焦於其是否具備內生收益;而今,MOCASTR 提供可驗證答案。
MOCASTR 所代表 NFT 微策略模型,首次賦予文化資產金融運作邏輯;
City Protocol 的 IP 策略模組則將此邏輯系統化並可複製化——成為 NFT 市場走出低潮、重塑成長的關鍵一步。
IP 作為文化資產,正被納入鏈上經濟學。代幣不僅是流通媒介,更是治理單元與價值槓桿。財庫能創造現金流、IP 能持續成長、代幣能回饋,動能循環將不斷運轉。
MOCASTR 的意義不在於眼前價格,而在於 NFT 首度擁有自身「財庫策略」。這或許是 Web3 文化資產邁向自治與金融永續的起點。
對 Mocaverse 而言,這代表生態長期價值被量化並放大;對 DeFi 世界而言,則提供嶄新策略範本——IP 驅動、收益自循環、財庫透明執行。
當持有者不再只是收藏者,而成為財庫股東;
當動畫角色與故事世界能持續創造現金流;
那麼「文化資本市場」的大門,很可能正以加密方式開啟。





